【2006/01/09 聯合報】
我們住的社區為舊眷村改建,一棟棟大樓聳立其間,
每棟皆有五十二戶,整個社區的人口多的驚人,
剛搬進來人生地不熟,總覺得起碼同層樓的鄰居要先認識。
每每推滿笑容,欲與鄰居寒暄時,卻見到一張張冷漠的臉孔,
笑容也就頓時凝結。

某次老公釣魚大有斬獲,帶回數十條的新鮮海水魚,
面對一尾尾活跳跳的魚,我正懊惱不知如何處理,
此時老公卻說:「我邊殺魚,你邊將魚分送給鄰居。」
見我遲疑,他繼續說:「一回生,二回熟,
畢竟大家都住在同一棟樓,先主動,以後就熟了。」

於是我跑上跑下地將魚分送完,後來還真如老公所言,
一回生,二回熟呢。三不五時對面或隔壁的鄰居,
也會與我們分享好東西。

我們了解教養的重要,不斷告訴孩子要有禮貌,
見到熟人要打招呼,剛開始他們會在我提醒之後才向人問好。
後來他們對眷村裡的老伯伯特別敬重,不論認識與否,
遠遠就大聲喊「爺爺」,因為他們的有禮,
讓我跟這些伯伯們拉近距離,他們非常稱讚兒子,也稱讚我們。

當孩子親切地問候不相識的爺爺時,
家人事後都說這樣很不妥當,我卻不以為然,
反而更加稱讚兒子,並且希望他們保持這樣的禮貌。

我跟家人說:「如果我制止他們主動向人問好的行為,
兒子會認為『打招呼』是不對的行為,所以我制止。
但是『打招呼』是一種禮貌,
但我希望他們保有這份熱情與主動。」

年紀漸長,社會化更深,漸漸忘了原始的純真,
有時兒子們率真問候別人,我反而很尷尬,
兒子卻回頭對我說:「媽媽,你教我要有禮貌。」
頓時化解我的尷尬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時 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