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民生報/記者楊心怡/報導】
一位主管在開完會後,按摩著痠痛的左腿。前一天晚上,他才因左腿突然抽痛而痛醒,按摩之後狀況雖有些微改善,但仍持續痠痛。不以為意的他照常上班,沒想到中午過後,腳開始發麻,腳底也感覺冰冷。
這位主管最後診斷罹患下肢動脈阻塞。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袁明琦表示,幸好病患即時就醫,立即解決腳痛問題,更重要是,如果未在6-8小時內接受治療,發生不可逆的組織壞死,往往有截肢的可能。
下肢動脈阻塞有個稱號,叫「腳中風」,是動脈血管的急性阻塞,使肢體忽然失去血液的供應,輕者可能在走動時才會感到小腿或腳掌疼痛,嚴重者可能兩腿都痛到不能行走,甚至靜臥休息都無法緩解。
袁明琦表示,這種疾病因血管阻塞,使肌肉組織無法獲得充足血液,導致組織壞死,而產生毒素,演變成急性腎臟衰竭;或釋放出鉀離子,當血液中鉀離子濃度高於6.0,便會造成心臟麻痺,有致命的危險。
袁明琦指出,下肢動脈阻塞臨床上有五項指標,包括:持續性的缺血性疼痛、下肢突然間無脈搏、蒼白、冰冷、麻木,在6至8小時內未接受治療,便會麻痺,進而導致癱瘓。
一般而言,若曾診斷出有心律不整,或動脈硬化斑塊者,便屬高危險群。當血壓升高或血流不順時,易產生血栓,或導致平常吸附在血管壁上的斑塊脫落,造成血管急性阻塞。
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心臟內科醫師陳冠宇表示,下肢動脈阻塞在治療上有多種藥物可改善症狀,但最重要的是要戒煙、多運動,並控制其他危險因子,如高血糖、高血脂、高血壓問題。
他也建議,平常可多作自我檢查,測量足背動脈及股動脈的脈搏,如發現脈搏微弱,或是與對側比較相對減弱,則應立即至醫院接受檢查。
此外,陳冠宇也指出,最典型的症狀就是間歇性跛行,即行走一、兩百公尺便覺腿部痠痛而需休息;只要了解這些警訊,勿將之視為關節退化或肌肉痠痛,預防這類疾病並非不可能。
【2006/10/10 民生報】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