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2006/04/03 聯合晚報】
【記者邵冰如/台北報導】

台灣常有「大雞晚啼」、「大器晚成」的觀念,卻可能因此延誤遲緩兒的早期療育。
根據統計,全台目前有10萬名幼兒發展遲緩,但其中僅一至兩成接受早療,
八成多的遲緩兒錯失早療黃金期,未來一生都可能「趕不上進度」。

遲緩兒家長團體「天使心」家族的創辦人,音樂家林照程、蕭雅雯夫婦,今天現身說法。
林照程說,他的兩個女兒都是極重度發展遲緩兒,他們曾為女兒賣掉別墅、賓士車,
四處借錢,負債兩千多萬,也曾灰心絕望地想帶著孩子去自殺。

但走過十多年的艱辛,他們決心用正面心情去看待孩子、看待生命,
更感謝上帝讓他們擁有這樣的孩子,才能體會其他父母的痛苦。
也更能體會這些天使般純潔的孩子,為家庭帶來的獨特祝福與喜樂。

康健雜誌結合醫界和遲緩兒家長團體今天發起「搶救慢飛天使」行動。
康健雜誌分析,發展遲緩兒是指6歲以前在行動、智能、行為、情緒、語言和感覺
(視覺、聽覺、感覺統合)功能有延遲發展的孩子。他們不是「折翼」,只是慢飛,
如果能及早發現,展開早期療育,有的孩子就能趕上同齡進度,
中、重度的遲緩兒也能減輕殘障程度,發揮較多潛力。

世界衛生組織 (WHO)統計,3歲以前是早療介入的最佳時機,3歲前做1年早療,勝過將來做10年。

WHO也估計,0至6歲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為6%至8%。以全台有173萬名0至6歲兒童計算,
目前至少有10萬名遲緩兒。但根據內政部兒童局統計,台灣緩兒接受早療比率只有6%至17%。
換句話說,每五個遲緩兒,只有一個接受早療;八成多的孩子錯過早療黃金期,人生可能從此趕不上進度。

稚齡的孩子沒有舉手要求早療的能力,
平常最能察覺孩子異常的的核心人物是家長、保母、小兒科醫師和公共衛生護士。
但遺憾的是,很多家長太粗心,只要身高體重合乎標準,
對孩子不會說話、不會站、不會拿杯子喝水,總認為「大一點自然就會了」。

早療協會理事長梁忠誥今天也呼籲,在第一線接觸孩子的小兒科醫生、公衛護士應盡責篩檢,
增加遲緩兒的發現率。他說,兒童從出生到六歲期間,
小兒科醫師至少有12次機會因為需要執行預防注射,摸得到孩子,
能診察孩子的發展狀況,因此有最能為孩子做發展評估。

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時 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